古井里的神秘银元:一个关于诚信与报恩的百年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落里,有一口被村民们称为‘报恩井’的古井。井水清冽甘甜,即使大旱之年也从未干涸。更神奇的是,井台石缝里总会莫名其妙出现银元,而这个延续了百年的秘密,要从民国初年说起...
1915年深秋,衣衫褴褛的货郎张守业晕倒在村口。正在打水的程老太爷发现后,当即脱下棉袄裹住这个陌生人,让儿子背回家中。请郎中、煎草药、熬米粥,程家倾其所有救治了七天七夜。苏醒后的张守业摸着空荡荡的褡裢满脸羞愧,程老太爷却摆摆手:‘救人不论钱财,你且安心养病。’
三个月后,张守业在程家帮工抵债时,偶然发现后山裸露的矿石闪着异样的光泽。作为走南闯北的货郎,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银矿苗。当晚油灯下,他把绘制好的矿脉图交给程老太爷:‘您老的恩情,这张图权当利息。’
谁也没想到,这张皱巴巴的草纸竟让程家成了方圆百里首富。开矿第二年,程家就捐资重修了村口的古井。竣工那日,张守业悄悄在井台石缝塞了第一枚‘袁大头’,对着不解的众人深鞠一躬:‘这口井的水养人,程家的德养心。’
1938年日军扫荡时,程家少爷组织护矿队抗击,不幸中弹身亡。临终前嘱托妻子:‘每月初一向井台放块银元,张家叔说过,这井是村里的命。’此后七十余年,程家后人始终守着这个承诺。奇怪的是,明明没人看见投放过程,银元总会在清晨准时出现。
2015年暴雨冲垮半截井台,施工队竟在基石里发现密封的陶罐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百多枚不同年代的银元。文物专家鉴定时,在罐底找见张守业的亲笔字条:‘程兄大义,弟无以为报,唯以微薄之资,助行善之举。矿脉将竭之日,便是报恩终止之时。’
如今古井装上了自动净水器,但那个褪色的红木捐款箱仍挂在井亭柱子上。箱锁早已锈死,里面却常有崭新的钞票。村支书笑着说:‘老辈人讲,这井通着良心哩。’隔壁镇开发商曾想买下古井搞旅游,全村老少第一次集体红了脸:‘给座金山也不换!’
去年清明,有位白发苍苍的台胞在井台长跪不起。后来人们才知道,他是张守业的重孙,专程送来曾祖父日记的复印件。泛黄的纸页里记载着当年真相:那些银元根本不是矿上的收益,是张守业当掉祖传玉佩换的,他至死都守着这个秘密。
现在村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,总要从‘井台银元’的故事讲起。孩子们最爱围着井台数花岗岩上的刻痕,那深浅不一的二十八道,正好是程家四代人坚守的年数。有次县电视台来采访,九十岁的程家曾孙女摸着井绳说:‘钱财会散,恩情不断,这道理比井水还透亮。’
深秋的夕阳把井水染成金色时,总能看到外乡人对着井台拍照。他们或许不知道,石缝里早已不会冒出银元,但每个往捐款箱投币的人,都在续写这个关于诚信与感恩的故事。就像井壁上那首斑驳的铭文:饮水当思源,受恩莫相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