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跨越六十年的诚信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落里,有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,据村里的老人说,这棵树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了。
槐树茂密的枝叶像一把撑开的巨伞,盛夏时节能为半个村子的人遮阴纳凉。树下那块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,记录着村里几代人的故事。
1959年的夏天,16岁的张守义蹲在槐树下抹眼泪。那年闹饥荒,他家断了粮,父亲又病倒在床。
"守义啊,听说你在哭鼻子?"村里的木匠赵师傅提着工具箱经过,花白的眉毛上还沾着木屑。
少年慌忙用袖子擦脸:"赵伯,我爹的药钱...还差三块八角..."
老木匠放下工具箱,从内兜掏出个蓝布帕子。层层打开后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块钱。
"拿着,救命要紧。"见少年犹豫,老人把槐树根上的刻痕指给他看:"三十年前我爹生病,你爷爷也是这样帮我们的。这棵树下借出去的钱,从来没人赖账。"
当晚,张守义在槐树北面刻下两道深痕。月光照着歪歪扭扭的字迹:"今借赵伯伯五元整,十年内还清。"
这个约定,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轨迹。
1962年,张守义参军离家前夜,特意绕到槐树下。
月光把刻痕照得发亮,他发现赵师傅不知何时在旁边补了句话:"好男儿志在四方,钱的事不急。"
少年把军帽捏得咯吱响,忽然跪下磕了三个响头。
十年后的中秋节,已经转业到县农机站的张守义,带着妻儿回到村里。
他在槐树下从日落等到月升,没等来老木匠——赵师傅上个月已经走了。
村民说老人临终前天天来树下乘凉,总念叨着"那孩子不是赖账的人"。
第二天清早,村里炸开了锅。
老槐树下新栽了棵小槐树,树干上挂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。里面除了连本带利的十块钱,还有张守义这些年在部队得的五枚奖章。
2019年春天,86岁的张守义坐在轮椅上,看孙子在树下钉牌子。
"诚信教育基地"七个烫金大字闪闪发亮。老人颤抖的手抚过树干上几乎愈合的刻痕,忽然笑起来:
"赵伯您看,现在全村娃娃都知道,咱们这棵树下..."
一阵风吹过,槐花像雪片般落在老人肩头。
如今那棵小槐树已有碗口粗,两棵树投下的影子渐渐重合。村里人都说,这是诚信的种子在生根发芽。
去年有开发商想买地建度假村,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决议:老槐树周边五十米,永远不许动土。
今年清明,县里来的记者发现个有趣现象:槐树根部的青石板被磨出了两个浅坑。
村里孩子都知道,那是张爷爷和赵爷爷的"专座"——虽然从来没人见过赵爷爷。
暮色中,几个小学生趴在石板上写作业。风吹动树叶沙沙响,像是有人在轻轻哼唱那首老歌:
"树高千尺根还在,人走天涯信莫改..."